历史故事

欢迎访问历史故事相关的文章列表

唐穆宗李恒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唐穆宗子女有哪些

唐穆宗李恒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唐穆宗子女有哪些 子女 唐穆宗儿子 长子 唐敬宗李湛,恭僖皇后所生 次子 唐文宗李昂,贞献皇后所生 五子 唐武宗李炎,宣懿皇后所生 六子 怀懿太子李凑,母不详 八子 安王李溶(《新唐书》未载其母,《旧唐书》称其母为杨贤妃) 唐穆宗女儿 义丰公主,武贵妃所生,下嫁韦处仁,咸通年间去世。 淮阳公主,张昭仪所生,下嫁柳正元。 延安公主,下嫁窦浣。 金堂公主,始封晋陵公主,下嫁郭仲恭,乾符年间去世。 清源公主,太和年间去世。 饶阳公主,下嫁郭仲词。 义昌公主,为道士,咸通年间去世。 安康公主,为道士。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元勋,为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不过当初这个人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并不待见他。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说他天下国士,刘邦总是无可无不可。后来萧何问刘邦为何不看好韩信,刘邦说出了这样的原因: 孤闻韩信亲死不能治葬,无谋也;寄居亭长,乞食漂母,无能也;受辱胯下,乡人贱之,无勇也;事楚三年,官止执戟,无用也。古人云:‘有诸中必形诸外’。若有征验,方可取信,如闻空言,恐难凭据。相国当熟思之! 这虽说是小说家言,也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那就是大将军的地位非常尊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轻易受人。韩信有三不可,一曰无谋,母亲死时连办棺材的费用都凑不齐;二曰无能,居然寄宿在亭长家里,后来向洗衣服的老大妈要吃的;三曰无勇,几个街上的小混混,三流角色居然拦住他的去路,这小子把身子一缩,从别人胯下逃走了,这是何等狼狈。如此之人,自然不能做军事将领,打仗不可儿戏。 如此看来,刘邦的话非常有道理,这和战国时期的赵国平原君话语一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不过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在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能噎死。韩信是个成就大事业的人,自然不拘小节,因为家里穷,韩信葬自己母亲的时候,居然连棺材都买不起,民间更有“九里山前活埋母”的说法;韩信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投军项羽,项羽看他貌不惊人,因此只让他做警卫员之类的小官;韩信虽然挎着长剑,但是依据当时的法律,不能杀人。因此街头受人凌辱遭遇钻裤裆。种种行为表明,韩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角色,不适合担当统领天下兵马的重任。 不过,人的才能往往就是如此,唱歌的,舞蹈不一定好;唱戏的,杂技不一定擅长。诸葛亮可以调兵遣将,赤膊上阵未必能占上风。还有一些人在时运不济的时候,未必能有叱咤风云的举动。就是刘邦本人,当年在沛县混吃混喝的时候,也不一定想到今后自己能够成就一番皇帝的千秋伟业。如此何必对韩信的过去耿耿于怀呢?

瓜田李下的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

1590年,在驰名遐迩的比萨斜塔上,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学实验:两个重量分别为1磅和10磅的铁球从塔顶同时下落,居然又同时到达地面。这项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性结论,即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同时证明了实验者伽利略所提出的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    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一个贵族的家庭。他在科学上的创造才能,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来了。当他还是比萨大学医科学生时,就发明了能测量脉博速率的摆式计时装置。后来,他的兴趣转向了数学和物理学,26岁就担任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由于他在科学上的独创精神,不久就跟拥护亚里士多德传统观点的人们发生了冲突,遭到对手们的排挤,不得不在1591年辞去比萨大学的职务,转而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    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理论,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手段。1616年,教会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他失败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表明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象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能。

女医明妃传中的谈允贤为何是明妃?

《女医明妃传》既然是讲述谈允贤的女医人生,为什么不直接叫女医传,或者女医谈允贤?后面为什么要加上明妃? 《女医明妃传》全剧讲述了奇女子谈允贤在严苛的封建礼教束缚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明朝首位女国医,并与皇帝明英宗、其弟宗景帝之间发生的纠结缠绵的传奇故事。 根据编剧张说:总的来说她一直是男二的妃子,也就是历史上的杭皇后,诗诗采访时也说这次自己也说是没有变心,从一而终。但是男二历史上是很早去世,历史上1475年,景帝病危时,男一明英宗才又被拥为帝。也就是说陪着女主后半生的应该是男一,如果一定要以名分上说是男二在一起,但是以后来的伴随者是男一。 《女医明妃传》剧情中谈允贤的结局 土木堡之变后,允贤随明英宗流落异族部落,部落首领也先被她所吸引,但两人之间巨大的差异让允贤拒绝了部落首领的爱。明英宗为了保护允贤不惜舍弃皇帝的尊严,一直为她挡风遮雨。 三年后,明英宗寻机会带着允贤逃回大明,却发现自己挚爱的弟弟已被拥立为王。祁钰尝到大权在握的滋味不肯让位,也为了心爱的女子在哥哥身边多年怀恨在心,兄弟反目成仇。明英宗被圈禁,允贤被关在宫中,两个有情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至此在经历了这么多人生的坎坷波折之后,允贤终于意识到一直默默守候在身边的明英宗才是她的真爱。 一切尘埃落定后,允贤在明英宗的帮助下,从救人身体到救人灵魂,从救民到救国,实现了自己许下的宏远,开创了中国古代女医制度,并写下了著名的《女医杂言》。 因此《女医明妃传》虽然讲述的是女医谈允贤的人生,但也含盖了谈允贤的爱情故事,且成为了明英宗的妃子。

斑竹上抹不去的斑斑泪痕是谁沾上的?

  英明的国君尧经过多次考验,认为舜是个非常贤明而且值得信赖的人,于是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后来,又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他。舜的确没有使尧失望,他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特别是他命禹治好了令人民深受痛苦的大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平静安宁的日子。   然而,到了舜晚年的时候,南方的九嶷山一带有几个部落发生了战乱。他便决定亲自到那里视察一下,以解除那里的战乱。舜对两位夫人一向都非常尊重,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她们。不料娥皇和女英担心他的身体,都反对他到九嶷山去。女英说你一个人去,我们不放心,你如果要去的话,我们也要跟你一起去。   舜说九嶷山那个地方,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你们是女人,怎么能吃得了那样的苦呢? 虽然舜帝一再劝阻,但两位夫人决心已定,甘愿和他到那里去受苦。舜无可奈何,只好在一个夜晚,带上几位随从,不辞而别,悄悄地出发了。   天不见舜帝回宫,娥皇和女英心中着急。舜帝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呢?后来找到侍从一问,才知道舜帝已经动身去九嶷山好几天了。她们放心不下,立即收拾行装,准备车马,随后追赶舜。   追赶了十几天,这一天来到了扬子江边,却突遭大风,幸亏有位老渔夫,知道她们是舜帝的夫人后,用船将她们送到了洞庭山,让她们在一座小庙中住了下来。大风持续了一个多月,她们出不了湖,只好焦急地盼望着风早些停止。她们登上山顶向远方张望,心中暗暗祝福舜帝身体安康。   这两位多情的夫人,日思夜盼,送走了无数个日夜,她们望啊,盼啊,望眼欲穿,愁肠寸断,但始终没有看到舜帝的归帆。   风渐渐地止住了。在一个风平浪静的中午,她们突然看到从南方飘来一只插有羽毛旗帜的大船,这是宫廷里的船,便急忙跑去迎接。但是,一看到船上的侍从和十兵,他们一个个愁眉不展,满面哀容,她们立刻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侍从们一边把舜帝的遗物交给两位夫人,一边说:“舜帝驾崩于九嶷山下,已经埋葬在那里了。”娥皇和女英虽然已预料到凶多吉少,但这情况一旦被证实,她们依然哀伤地昏倒在地。   从此,娥皇和女英每天都要爬上洞庭山顶,抚摸着身边的一株株翠竹遥望九嶷山,流下哀思的泪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的泪水洒遍了青山竹林。那满山的翠竹也与她们一起悲伤、一起流泪,株株翠竹上都沾上了她们伤心的泪水,竟在上面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斑斑泪痕。   后来,娥皇和女英由于过分地想念舜而投湘水自杀了。她们成了湘水之神,被称为“湘妃”或“湘夫人”

解密:美食涮羊肉的发明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涮羊肉的发明与忽必烈有关。忽必烈率军远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混乱搅和一下,就捞出来,放点配料,给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凯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厨子的功劳,就让他再做一次,并说味太淡,该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竖大拇指。忽必烈高兴,给这道新菜赐名“涮羊肉”。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当年便遣派使者进藏,调查沿途道路情况和清查户口,设置驿站。从紧靠内地的藏族地区,直到当时西藏的政教中心萨迦,共设置了27个驿站。 马可波罗眼中的忽必烈:“号称大汗或众王之王的忽必烈是一位中等身材,不高不矮,四肢匀称,整体谐调的人。他面貌清秀,有时红光满面,色如玫瑰,这更使他的面容增色不少,他的眼睛黑亮俊秀,鼻子端正高挺。” 马可波罗对于忽必烈选妃子过程的记载:“当挑选大臣到达那日,就命令该地全部的青年女子会合起来,指派适当的人加以考察。他们经过精心的观察后,也就是说将头发、面貌、眉毛、口、唇与其他部位以及相互间的搭配一一观察后,按照美丽的程度将女子们,分为十六、十七、十八、二十或二十一等几种类型。大汗所要求的大约是二十至二十一的美人。挑选大臣的使命也就到此为止。凡当选的美人皆立即送往大汗的宫廷。” 马可波罗对于忽必烈在元旦日穿着的记载:“大汗忽必烈身穿白衣。后了解到,在蒙古人民心中,白色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他们在元旦日穿上白衣,希望一年到头永享幸福安康。” 马可・波罗曾说:“汗八里(即大都,今北京)城内以及和十二个城门相对应的十二个近城居民之多,以及房屋的鳞次栉比,真是非想象所能知其大略的……无数商人和其他旅客为朝廷所吸引,不断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皆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大都城内还有米市、皮毛市、牛马市、铁市、骆驼市、珠子市、沙剌(即珊瑚)市等集市贸易,商品甚为丰富。”

道光皇帝有几个儿子?道光的下一任皇帝是谁如何继位的

清朝从雍正开始采用秘密建储制度,老皇帝将心仪的储君人选,亲自书写在传位遗诏之上,一式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藏于皇帝寝宫之内。老皇帝驾崩之日,由亲信大臣分别取出两份遗诏,经比对确认无误后,谜底才正式揭晓。 可以想象,被指定继承大统的皇子,此刻的心情绝对如中了500万大奖一般。终清一朝,用这种秘密方式产生的新皇帝共有四位: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这四位都体验到了人生最大的惊喜。当然,用这种方式并非是为了给新君带来惊喜,与清朝初期的立太子制度相比,秘密建储的好处良多。 皇子们事先都不知道谁能成为下一任皇帝,理论上每个皇子都有机会。清朝立储的原则是立贤,并非立嫡或立长,如此,皇子们都会在品行、治学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此获得父皇的赏识。即使将来没有当上皇帝,皇子的素质也都能提高不少。 还有一个好处,避免了皇子和太子之间相互敌视和陷害,有利于皇子们的团结,同时也杜绝了大臣和皇子结成党羽,危害朝政。另外,皇帝可以随时观察每个皇子的情况,适时的调整储君人选,而不必经过废立程序,避免引发动荡。 清朝从道光末期开始接连遭受西方列强入侵,之后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一段。皇四子奕詝即位后,是为咸丰帝,清朝皇权开始出现后继乏人的危机,咸丰帝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同治帝19岁早逝,次子一出生就夭折了,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 除了人丁衰弱,咸丰皇帝本身资质平庸,并且30岁就英年早逝,之后清朝大权落到慈禧太后之手。其实,咸丰有个弟弟爱新觉罗奕䜣,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首脑,主张学习外国科技,推进近代军事工业及新式外交。并在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叛乱时,展现了高超的决策水平。如果道光当初选皇六子奕䜣为新君,晚清政局可能就不会如此不堪了。 道光帝共有9个儿子,除去夭折早逝、年龄尚幼的,适合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有皇六子奕䜣、皇四子奕詝,二人年龄相仿,自幼在一起学习。在少年时代,六子奕䜣的文才武功就在四子奕詝之上,道光在立储一事上,本来倾向于六子奕䜣的,但最终的储君人却定为了四子奕詝,也就是咸丰帝。这并不符合立贤的原则,道光帝究竟出自什么原因呢? 道光帝命皇子们前往南苑猎场狩猎,皇四子奕詝向老师杜受田请假,杜受田揣测这是道光帝借狩猎之机,考察皇子们的骑射本领,骑射是清朝立国之本,但他知道皇四子奕詝射术和体质均不及其他皇子,于是就对奕詝悄悄说了一番应对之策,奕詝点头应允。 到猎场后,皇四子奕詝静观其他皇子射猎,未放一箭一矢,狩猎结束时自然毫无斩获。道光帝见诸位皇子大都满载而归,唯独四子奕詝两手空空,于是就问四阿哥是何缘故。奕詝遂将老师所教之言对皇上说道:“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争高低。”道光帝听闻十分欣慰,对身边大臣说:“此真帝者之言!”显然,杜受田的计策已经成功,这一招叫做“藏拙示仁”。 及至晚年,道光帝身体抱恙,打算对皇子再做最后的测试,以确定最终人选。于是召奕詝和奕䜣入宫垂询,皇六子奕䜣天资聪颖,能文能武,他的老师叮嘱入宫后一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皇上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识和才华。 皇四子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料到要论时政条陈,肯定比不过皇六子,再次对皇四子奕詝面授机宜,叮嘱奕詝切勿自逞才智,见到道光帝要表现出对父皇年老病衰的痛惜之情。果然,面对道光的询问,皇六子奕䜣回答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皇四子奕詝则望着床榻上的道光泪流满面一言不发,情到浓时竟伏地痛哭,哀求上天以自己的寿命来换取皇阿玛的安康。这一招叫做“藏拙示孝”。 道光对于皇四子奕詝的孝心深受感动,心中人选已定。经过测试,道光帝对身边大臣说道:“皇四子仁孝,可当大任!”1850年,69岁的道光帝驾崩,在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的共同见证下,开启建储朱谕,只见上书:“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 次年改年号为咸丰。

独孤信怎么死的?三朝岳父独孤信为何选择自杀?

独孤信,鲜卑化匈奴人的后裔,西魏八大柱国大将军之一,但他更为世人熟知的是史上最牛岳父的称号。但是谁会想到这位三个皇帝的岳父的结局却非常凄凉,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也没能亲眼目睹自己的女儿们成为皇后。独孤信为何选择自尽,这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且看小编一一道来。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独孤信的死与一场谋反案有关。556年,西魏权臣宇文泰病死,其子宇文觉在宇文护(宇文泰的侄子)的辅佐下,取代西魏政权,建立北周王朝。这场权力过渡看似平稳,但实际上却隐藏着深刻的矛盾。宇文泰死后,由于继承人年幼,所以宇文护成为他的代言人,这引起了其他几位柱国的强烈不满。 宇文泰虽然是权臣,但他在重大事件上必须与其他几位柱国商议,所以西魏有点像以宇文泰为首,辅以其他几位柱国的联合政权。对于宇文护的执政,最不满意的就是八柱国之一的赵贵,他是宇文泰的大恩人,当年宇文泰之所以能成为一把手,与他的支持密不可分。史书记载,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自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 说干就干,赵贵于是四处联络党羽,准备谋杀宇文护。对于这些事情,独孤信也是知情人,但他并未参与其中,应该说是保持中立的态度,就在赵贵一度准备下手时,独孤信还曾出面制止。但事情还是泄漏了,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告发了这件事。宇文护借赵贵入朝之时,将其逮捕诛杀,同时免去了独孤信的职务。 但没过多久,宇文护还是决定将独孤信彻底解决,但鉴于独孤信名望很高,所以宇文护决定不公开他的罪过,逼迫他在家自尽,无可奈何的独孤信只得自杀,时年五十五岁。关于宇文护逼死独孤信的原因,编者独孤雁认为有以下三点: 其一,主少国疑,树立权威。宇文护是凭借宇文泰侄子的身份取得摄政地位的,无论功绩还是名望,他都无法与独孤信、赵贵等柱国大将军相提并论。此时宇文泰的幼子刚刚即位,主少国疑,政权还不稳固。如果几大柱国联合,很有可能推翻自己摄政的地位,甚至颠覆北周政权。为了树立个人的摄政权威,宇文护自然要杀死不服从自己的柱国。 其二,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纵观这场谋反案,赵贵是主谋,独孤信是知情者,而于谨、李弼两位柱国则坚决的站在了宇文护的一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此无论独孤信是知情者,还是参与者,都不重要了,他没有支持自己,难保以后不会反对,斩草须除根,因此独孤信必须死。 其三,身份特殊,不得不杀。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而宇文毓是北周皇帝宇文觉的大哥,此外他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柱国李虎的儿子,隋公杨忠的儿子。皇兄岳父,这让独孤信的身份更显特殊。而且宇文护对皇帝宇文觉并不满意,准备立宇文毓为帝,如果这样独孤信岂不就成了国丈,因此他更得死。 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独孤信毅然接受了死亡,从过程到结局,他的死都有些像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元帅隆美尔,英雄末路,虽死犹生!

秦国强兵是如何炼成的:不给老百姓其他谋生出路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西周的京畿虽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终不深,好比一件锦衣覆着褴褛。周室东迁后,锦衣一去,便褴褛依然。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又例如秦国道地的音乐,直至战国晚年,还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让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商鞅死后约莫七八十年,赵国的大儒荀卿游秦。据他所记,这时商鞅变法的成绩还历历可见。荀卿说: (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淫荡)污(猥亵),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入其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朝(早)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 荀卿的弟子韩非也说: 今(六国)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 信赏必罚正是商鞅的政术。 荀卿又曾比较齐、魏和秦的强兵政策道: 齐人隆技击。……得一首者则赐赎锱(八两)金,无本赏矣(本赏大约是指战胜攻取之赏)。是事小,敌毳(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是亡国之兵也。……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按一定标准挑选):衣三属(层)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背)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免除赋役),利其田宅(给以好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合格的武卒,几年后便衰弱不可用。但其特权却不能剥夺。)……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狭厄(给人民的生路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忸(狃)之以庆赏,?(■)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压迫)而用之,得而后功之(胜利才算功,不但计首级),功赏相长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王之锐士。 所说齐、魏的兵制,不知创行于何时,所说秦国的兵制正是商鞅所创的。

汉武帝晚年为什么会害死自己的儿子 汉武帝是不是真的老糊涂了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武帝逼死儿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欣赏。 导语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他穷其一生北击匈奴,为汉朝稳固边防。而在其任内,汉朝的国力也达到鼎盛,因此人们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汉武盛世"。 但汉武帝也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一样,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后便开始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长生不老之术。 在他之前,秦始皇也曾梦寐以求想要长生不老,结果不但耽误了自己,更耽误了国家。而汉武帝晚年,对生死的恐惧更为迫切,使得他逐渐变得焦躁与疑神疑鬼起来,一旦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就怀疑是有人诅咒他。而在汉武帝征和二年,汉朝还真就发生了一场因巫术引起的大风波。 汉武帝影视形象 巫蛊之祸:汉王朝的一场血色风暴 巫术在中国由来已久,巫本来是指那些从事占卜、祈祷等活动从而为人消灾祈福甚至治病的人。在先秦时代,巫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夏商周时期,几乎国家的每一个大事都要通过占卜获得。 那时候的统治者非常迷信,其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不惜杀害大量的牲畜甚至奴隶来进行祭祀。而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刻在牛骨龟甲上的占卜活动的记录。可以说,一定意义上,巫术对文明的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巫术在中国逐渐开始衰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奴隶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封建君主为了加强自身权力,将原本独立的世俗社会与精神社会合二为一,使得巫师这一曾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政治势力就此衰落,但社会上还是保留了巫术活动。 巫蛊之祸 在西汉时期,随着汉武帝推崇"独尊儒术",而巫术在民间近似于宗教一样的传播与汉朝所推崇的"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违背,因此被汉朝政府所打压,只有一部分巫师因为要主持国家祭祀而得到官方许可。 在汉武帝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春正月,时任丞相公孙贺及其子公孙敬声因为身涉巫蛊大案而被汉武帝逮捕下狱,事后父子二人的罪名坐实,公孙贺父子被处死,公孙家族被灭族。同时受到牵连的还有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伉等数万人。 公孙贺在朝中官至宰相,而他的儿子官拜太仆,其家族极尽尊荣。公孙敬声因为挪用巨额军费而惹恼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而请命抓捕巨盗朱安世。 朱安世被抓后在狱中揭发公孙贺曾下蛊诅咒天子,汉武帝因此将公孙贺也下狱,之后便将公孙家族在内的一大批人一一处死。 卫青影视形象 公孙贺的老婆是卫青的妹妹卫君孺,诸邑公主是卫皇后的女儿,卫伉是卫青的长子,此次大祸可以说是极大的撼动了卫氏家族在汉朝的势力。但这次事件到这里并没有就此了结,其后还牵扯出更大的风波。 此后汉武帝因做了一个噩梦,整天精神恍惚,因此又怀疑有人诅咒他。而此时,汉武帝身边有一个叫江充的臣子,因为早年得罪过卫皇后母子,害怕武帝驾崩,卫太子即位之后找他算账,因此说可能是卫太子刘据给天子下蛊。武帝信以为真,因此委任江充调查此案,江充就伪造了人证物证,然后声言要奏明天子。 卫太子非常惶恐,就与手下商议,少傅石德说:"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太子不念秦扶苏事耶?"在众人的撺掇下,太子刘据为了自保因此起了反抗之意。刘据首先派人逮捕了江充、韩说等人,随后将其一一斩杀,然后调遣士兵卫卒准备武装反抗汉武帝。 刘据谋反 此时汉武帝已经得知了消息,因此派丞相刘屈氂带兵平定叛乱。两支军队在长安城展开激战,数日之内,横死数万人,血流成河。 最终是汉武帝的军队战胜了卫太子刘据的军队,刘据逃出长安,本想投奔湖县的旧相识,却因此泄露行迹,在官军追捕之下,刘据无奈自杀,其死后被谥为"戾太子"。 在此之前,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已经被汉武帝收缴权力,随后自杀。而卫氏家族以及追随刘据的门客、各家贵族被汉武帝尽数灭族,曾煊赫一时的卫氏就此在汉朝全然倒台。 征和三年,再次有人揭发丞相刘屈氂阴结贰师将军李广利图谋不轨,并以巫术诅咒汉武帝。而此时的汉武帝对当初逼死卫太子刘据一事有所悔悟,此时就将怨气撒在了刘屈氂的身上,刘屈氂被腰斩,其妻被枭首,而李广利妻子被捕,带兵在外的李广利败降于匈奴,后来因汉朝的运作被杀。 而除了刘屈氂,当初参与迫害卫太子的一干人等尽数遭到报复,江充、苏文等家族均被灭族。而悔恨不已的汉武帝晚年怀念太子刘据,还特意建了一座思子宫,以及在湖县修了一座归来望思台。 晚年的汉武帝 皇帝的无奈:挥之不去的政治阴影 汉武帝之所以会下决心铲除卫太子刘据,从直接原因来看是因为江充构陷从而导致卫氏母子谋反。这一说法有一个漏洞,那就是刘据在被江充等人构陷后,已经捕杀了江充。 江充一死,刘据完全可以找汉武帝自表清白,而不是踏上谋反这条不归路。因此,此次巫蛊之祸的本源并不在于一两个奸臣的挑唆,而是汉武帝图谋已久的一场政治运动。 汉朝的皇帝都有一块心病,那就是汉高祖之后吕氏家族专政留下的阴影。在吕氏专权期间,但凡有点能力的刘姓子弟被吕后等人一一处死,只有一个在代北蛰伏的代王刘桓幸免于难,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而正是吕氏专政留下的阴影,让汉朝之后的皇帝对于外戚专政非常恐惧。 早在汉景帝时期,其废刘荣而改立刘彻为太子,从传统观点来看是因为长公主刘嫖的运作。但有一点被人们忽视掉了,那就是汉景帝对于刘荣即位可能引发的外戚专政的担忧。 诸吕之乱 《史记》曾记载:"汉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于栗姬曰:'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栗姬就是太子刘荣的母亲,其为人专横跋扈,这也是长公主刘嫖转而与刘彻母亲王娡结盟的原因。 而汉景帝嘱托栗姬好好好对待自己的其他儿子,栗姬不仅不肯答应,还出言不逊。这一反应无疑会让汉景帝联想到曾经的吕后一朝的光景,因此对栗姬得势的担忧进一步加深。 汉景帝当然不愿意悲剧重演,因此已经下定决心要废黜刘荣与栗姬,长公主的运作只是推波助澜而已。 同样的局面出现在了汉武帝一朝,首先说,汉武帝为什么要抛弃陈阿娇呢?陈阿娇的罪名也是巫蛊诅咒,所谓:"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但其实,巫蛊之祸只是一个托词,汉武帝早年受制于窦太后,这一经历使他对长公主专权的担忧与日俱增,废黜陈皇后只是为了打击刘嫖势力。 长门宫 而卫氏一门之后在汉武帝一朝极尽荣宠,卫子夫是皇后、她的儿子是太子、她的哥哥和外甥掌握军权、她的姐姐是宰相夫人,此时的卫氏可谓是权倾朝野。当时天下歌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可见卫氏之盛,这样的局面不由得汉武帝不去担忧。 后来汉武帝就有意疏远卫氏,先是与卫青的关系渐渐冷淡,不再给他加授军功,转而宠爱霍去病。再者卫子夫也渐渐失宠,汉武帝开始宠幸其他妃嫔。汉武帝的举动使得卫氏也开始顾虑起来,他们担心卫太子的地位可能不是很稳固。 汉武帝为了稳定卫氏人心,专门和卫青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乎! 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 可以意晓之。'"卫青听罢,当即拜谢,卫子夫也脱簪请罪。 卫子夫影视形象 汉武帝此举只是为了安人心,他心里对于卫氏的顾虑一直没有消解,因此萌发了废刘据而立其他皇子的想法。正是皇帝与皇子、皇后、权臣之间的猜忌心理,使得双方累积了很深的矛盾,这才给了奸臣以机会。最终,在江充等人的运作之下,巫蛊之祸终于爆发。 汉武帝通过第一波打击实质上已经斩断了卫氏在朝中的左膀右臂,而此时的平叛则是将卫氏从朝中连根拔起。而在这一过程中,江充、刘屈氂等人都是汉武帝的棋子,因此事后被汉武帝也一一清算。 卫太子没了,但太子之位不能空着,汉武帝有意立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唯恐钩弋夫人一脉再次成为类似于卫氏一样的外戚势力,因此杀死了钩弋夫人。 当时的天下人不理解,说:"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而汉武帝对左右说:"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汉武帝言明了其中利害,他这么做就是不想吕后的故事重演。 汉昭帝 结语 一个政治事件,其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对于一个古代帝王来说,如何保证其王权的稳固以及家族的世代传承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而由于古代封建王权的家族性特点,外戚成为其不可回避的问题。 自汉高祖以来,汉朝深受吕氏专权的影响,给之后的历代刘姓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其都致力于避免自己及自己之后的王朝统治再受其影响。所以在文、景、武三朝对于外戚极为防范,因此酿成了一些政治悲剧。而这些做法虽然冷酷,但对巩固王权极为重要与有用。 只是因为皇权的世袭性,无法保证一个王朝始终控制在一个强势的君王手中。汉武帝之后,汉朝的皇帝大多早亡或年幼,使得国家大权旁落,汉朝也因此深受外戚专权之困扰。为了打压外戚,皇帝重用宦官,又造成了宦官专权,汉朝的政治就在宦官与外戚的斗争之中逐渐走向败坏,终致汉朝灭亡。